張十安
2025-04-21

督導裡,我看見了更真實的自己
身為一名心理師,我時常在諮商室裡與個案共同穿越一段段生命的風景。然而,也有一些時候,我會在某些晤談之後感到困惑,不確定自己是否在對的方向上。這時,督導就像一位溫柔卻不失敏銳的導航者,帶我看見我沒有發現的路。
督導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不只是督導對專業細節的協助,而是她給了我一個「可以真實做自己」的空間。
在那個空間裡,我可以說出我感到挫折、困惑、甚至自我懷疑的時刻,而我知道我會被接住、不被評價、催促,並且能夠被看見、被理解。也正因為這樣的安全感,我才能夠更自在地談論與個案工作的過程,更誠實地面對我自己的感受。這樣的坦承,也讓我得以更清楚地去梳理在工作中產生的移情與反移情,從我自己的情緒變化中,慢慢看見個案內在的狀態,進而發現原來我的感受不是阻礙,而是通往個案世界的地圖。
此外,督導也常提醒我在專業架構上的照顧與思考,比如晤談的費用、頻率或次數的設定,甚至面對視訊會談時架構感的流動與不穩定,督導都會協助我更細膩的覺察與調整。這些細節,過去可能不會成為我優先關注的焦點,但當我開始穩定地建立「結構」時,我發現個案也因此更能安心地走進自己的情緒,與我建立更深的信任。
在督導的陪伴下,我也學會思考不同個案來源之間的差異,例如社福單位轉介案、員工協助方案,亦或是政府的青壯方案,不同的個案背景及來源都可能對諮商期待與參與意願產生影響,而這些都值得我放慢腳步,用更敏銳的心去評估與理解。最後,最重要的是督導讓我學會了「停留」,在個案的情緒中、在我自己的困惑中、在每一個還沒找出答案的空白裡停下來,都能夠透過這些停留,將晤談的速度及步調慢下來,協助個案及我自己有機會對於目前的現況有更多的看見及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