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伊婷~蛻變

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心理師?
文/鄭伊婷 諮商心理師
去年,有幸通過《好好督導基金》的申請,想著也是該用自己熟悉的文字記錄下受督的收穫及感受,給未來的自己留下一點能夠回憶的軌跡;但一忙,從新年、農曆年拖到了三月,而不知怎地,過往的自己好像都在三月份時寫些話給自己,隨著臉書動態回顧的跳出,似乎又再提醒著我該撥點時間、靜下心,好好坐下來面對這一年的自己。
#社區專任心理師的發展
或許,看到這個小標,第一個會想到的是「通常會沒時間接案」,但其實不只是這樣子的。
在社區諮商所擔任專任心理師,我覺得這是沒有辦法用其他單位的經驗所類比的,也因為認識的前輩、朋友們多未久待在這個位置上,從我踏入社區後合作至今的督導真的是很重要的支持,他能夠理解社區專任的為難,也走在我想要學習、投入的取向上,跟著他,在專業我與個人我上確實都有更多的覺察與成長。
除了個管角色之外,包含行銷推廣、人事管理等,社區的變動性是高的,雖因為單位足夠成熟而有一定的穩定度,但行政難免占滿工作時間,甚至也會影響到整個人的轉速及狀態。行政與接案是很不一樣的步調及思維,兩者間的切換,打從入行就被提醒過,但認知上的理解與親身體認到的仍有所落差。
而這個難,我覺得在持續感受了一段時間後,才更加意識到──整體步調在快與慢的快速切換,必然帶來的反作用力,我逐漸接受自己需要更多的時間在接案前進行預備,及在忙完之後消化;而這份覺察連帶影響到我如何安排個案,及評估自己所能夠承接的案況、案型、案量。
穩穩的,只能夠用自己的步調去拓展。
在社區專任位置上邁入第三年的我,更加可以依憑第二年時的經驗,整理出自己擅長的/想持續發展的/可以挑戰看看的幾種案類,並更有意識地在派案或接受他人派案時列入思考,再放入我的工作規劃當中。
#新手心理師的發展
在這個面向上,我最大的學習依舊是「緩」。
在這次受督前,也花了些時間翻閱了過去一年的受督紀錄,從提案資料中明顯感受到自己對於「提問」似乎能夠相對聚焦,這也不時讓我聯想到吳老師所說的:「他們的主訴是什麼?」(同義,這次受督,我的主訴是什麼?)光是在釐清,讓自己能夠說清楚的這個準備就滿需要下功夫,不停鍛鍊後設的眼光。
關於專業訓練,從第一年進單位,糊里糊塗一起泡在華無式裡,跟著上吳老師的課,再到真的受到華無式吸引(不說是懵懵懂懂,是因為現在可能也還懵懵懂懂);第二年開始同時投入性諮商的訓練當中,從實務中感受到有所需要,也確實對性、性諮商的樣貌多所好奇,就這樣在這兩個取向裡面泡著,我想接下來這一年也還會繼續如此,只是性諮商會再往青少年的面向多學一些。
往往,我發現當自己在往某個方向走的時候,就會遇到一些很神奇的緣分,又再更堅定了現階段的方向。開始工作之後,更加有這樣的體悟,無論是在諮商室中交會過的人們,或者是因為機緣而在專任位置上接觸到的系統。
就像碩班指導教授說過的,「「當你投入想做一件事的時候,全宇宙的能量都會一起來幫助你。」
#我想成為的心理師是?
寫到這兒,似乎不免還是要稍稍回應這個提問。自 2018 年起,就不時會思考所謂「諮商」、「「心理師」是什麼?放在臉書裡,竟意外成了每年都會出現的(僅供自己檢視的)靈魂叩問。
去年,我在個案的位置上經驗到了第一次的非自願結案,這也讓我從更別於以往的角度思考所謂的諮商關係。在華無式的學習,也讓我更加敢於讓個人我、專業我在諮商工作中形成合作關係,動態性地在諮商歷程中保有更多的人味。
但我想初衷仍是不變的,儘管路途可能顛簸,或多少有些刺激或挑戰,但會有段安全、穩定的關係能讓我們一起,穩穩地用適合每個當下的步伐去看、去想、去經驗,這就是了。
我也想,只要還在心理師的這條路上,對應這個提問的答案仍會不停變化,而我也期待它再一次蛻變的時候。
與青少年一起成長
文/鄭伊婷 諮商心理師
年初開始,陸續準備要跟社區民眾談青少年身心發展、情感發展、性發展的簡報,也跟著回顧及彙整執業以來與青少年的工作經驗。
我一直都覺得青春期是個非常獨一無二的時期,也有著專屬於這個階段的冒險與挑戰;而曾聽過我這麼說的青少年,通常反應是驚訝的,驚訝於原來他們當刻所感受到的都有其道理,既不是誰口中的庸人自擾、為賦新辭強說愁,也不
是哪個大人所說的「都只是小事而已」。
#受傷的青少年
最初接觸到的青少年多是性創傷、性傷害的主訴,往往從關係建立就是考驗。因著每個青少年的樣態、風格、喜好,我也持續地磨自己與青少年接觸、合作的風格,牌卡、媒材、桌遊、書本等媒介又如何適時作為輔助加入,在諮商室中「如何玩、如何談」的想像也隨著與督導的討論不停被拓展。
而青少年基於發展階段因素,我也在接觸到能力建構取向、性諮商後,開始嘗試以性發展為基底去談性傷害。青少年的某個反應是屬創傷反應及相關議題,還是屬一般發展議題,這時常會促使我反覆檢視及思考概念化及評估,以及如何在諮商歷程中一起培養所需的各項能力。
與系統的合作也是很深刻的學習,無論是家庭、學校、社政、(或司法),這與成人工作是不太相同的,每個系統有著各自的專業背景及立場,而同樣都關注著同個青少年時,如何在彼此的考量下展開對話,這往往都好需要費工夫。想最初的第一場聯繫會議,真的是讓我緊張得要死,或許接下來的會議也都還是會帶給我類似的感受,但我想,在過程中對於自己如何說、如何聽、如何對話都至少更有信心一點。
#高學業成就青少年
這是我非常常接的類型,也是本來就不陌生的一群青少年。從小到大,在我的成長環境、學習環境都非常容易接觸到,所以也一直對於這個類型的青少年抱持高度興趣。
最初被所內安排到這類型的案時,內心其實是有點抗拒的。在多數人眼中,或許會覺得我也曾屬於這類型的青少年,畢竟客觀成績表現上還算是不錯;但對我來說,其實一直都很難用這樣的眼光看待自己,畢竟在青春期的日子裡我最常聽見的內在聲音都是「妳不夠好」、「妳還不夠」,老是在追逐數字,那一分兩分的差別形同天崩地裂。不是謙虛,而是極其強烈的害怕及憂慮,以致要跟這個類型的青少年工作,我覺得自己的內在著實得先走過一段。
督導當時只是靜靜地聽我說,然後告訴我:「或許,妳可以整理自己的那一段經驗,我相信這都會成為妳與他們工作時很重要的能量及養分。」
而也確實,時至今日,與高學業成就的青少年合作下來倒也有了些心得與想法。早慧的他們,對於人生、關係、存在的種種感受及思考,都帶有專屬於他們自己世界的色彩,有時候我們會一起練習欣賞,有時候我們則會在之中透過對話而一起有了更多發現。
#我還想繼續走下去
對於兒童,我真的是打從心底地沒有辦法,但與青少年一起會是自己想持續耕耘的方向。而在這個面向上,我真的很喜歡能力建構取向的精神──「不會,學就好了!」
無論是青少年、家長、心理師,只要是人都適用,這也是我希望可以持續帶入工作中的態度──在成長/發展上的道路不會孤單,而是帶著陪伴與理解,我們一起學習、一起鍛鍊。
我想,這也是許久以前的自己所期待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