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安柔

我想要分享某一次的個督經驗,先前情提要: 我現在的督導是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,想要對於內在家庭系統取向(IFS)有更多的學習而找到這位督導,因此我們的個督都是經由視訊,他在美國,而我在台灣。
進入正題,這次的個督是我們合作的第7次或第8次,而我在督導提案單上寫著我對於某位個案的擔憂-我不確定能不能協助到這位個案,而我的督導也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反映給我,邀請我將關注朝向自己的內在(U-turn),同時表示: 若有需要,他可以帶領一個mini session,當下的我有些猶豫,我不確定這樣的狀況在督導過程中是否合適(因為我之前的督導不會這樣,他希望我在自己的諮商中處理我個人被勾起的議題),也不確定我的督導會將我帶至何處。因為之前合作的經驗還算不錯,所以我鼓起勇氣向督導表達這樣的心情和困惑。督導回應我: 如果這個mini session能夠協助你與個案的工作,那就合適。聽到督導這麼說,我安心許多,我的困惑有被回應到。
mini session的經驗就如同體驗作為IFS的個案,我看見自己內在的部分被個案的狀態觸發,我能做也需要做的是去看見這些部分,以及他們的正向意圖和需求,在我和個案工作的同時,透過任何形式安撫、關照我的內在部分。我想像在晤談的空間幫助我的內在部分建造一個木屋,裡面有暖氣、熱茶、黃燈、地毯和好多抱枕,讓他們可以安心舒適的待在裡面,同時也能隨時確認我在他們身邊,我能回應他們。
督導結束後的當天,我和這位個案有約,我在諮商開始之前,花了一些時間看見他們(內在部分)和肯認他們的害怕,且提供能夠安頓他們的環境;在諮商中,我有幾次發現他們探出頭,我簡單的跟他們在內在對話;諮商結束後,我傳了訊息給我的督導:「今天的mini session很有幫助,我剛剛結束了與個案的晤談,我的parts跟我合作的很好,謝謝他們,也謝謝你」,我的督導回覆我:「謝謝你讓我知道,他們很棒,你也很棒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