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筳

2025-03-23

成為一個人,而非一個匠:陪伴實習心理師的路上,我更加完整。

從執行到理解:從行政養成心理師的專業素養

取得心理師執照後,我一方面投入個案工作,另一方面也開始接觸「督導」這個角色。最初,這只是工作安排的一部分,然而在帶領實習心理師的過程中,我逐漸發現:這不僅是一份責任,更是我熱情所在。

我從「行政督導」開始,帶領實習心理師學習專業行政。這些看似單純的事務—預約時間、來電諮詢、安排心理師、維持諮商空間、確保資訊傳遞順暢——其實環環相扣,直接影響我們與個案的專業工作。就算是一通不太友善的來電,背後也可能藏著需要被接住的需求,而我們的回應方式,也在無形中塑造著心理師的專業形象。

當實習心理師從「只是完成交辦事項」轉變為「理解為什麼這樣做」,他們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不再只是機械地執行,而是帶著專業意識去行動。我總是鼓勵他們:「在我的觀察裡,能把專業行政做好的心理師,通常在個案工作上也會表現得很不錯。」看到他們從被動接受,到真正理解、願意投入,我深刻體會到:這,才是督導工作的意義。

站上督導的位置,不只是指導,而是理解

今年,我完成了專業督導課程訓練,在理論中看見了專業督導的功能與價值。還記得課程中,講師們—這些資深的前輩們—總客氣地台下的對我們說:「真的要向你們表達感謝,願意投入培養下一代心理師,真的很不容易!」台下笑聲一片,當時的我只覺得這是一句帶點打趣的客套話。直到我真正開始督導工作,才深刻體會,這句話的分量。

作為一名資歷尚淺的督導,我一開始對自己能否真正幫助到督生感到不安與不自信。我謹慎地擬定督導合約(從沒想過督導也需要簽約!),事事準備萬全,花了大量時間研究督生的資料、分析問題,生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,緊繃不已。直到一次次的反思與督導討論,我才慢慢意識到,我太努力想要「坐上督導的位置」,卻忘了先「站在實習心理師的角度」。

實習心理師的狀態是複雜而困難的——他們並非正式員工,卻要接受機構的各種考核,證明自己「有資格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師」;他們不再只是學生,卻仍背負著實習生的身份,在某些機構中,甚至不被允許犯錯;實習期間沒有收入,經濟壓力與現實考量讓他們在「全力投入」與「養活自己」之間拉扯……這些,我其實都曾經歷過,卻在成為督導的初期,未能第一時間放在心上。

督導曾提醒我:「別稱呼他們為實習生,請稱呼他們為實習心理師。」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。這些年輕的心理師,已經受過一到兩年的專業訓練(有些人甚至更久),他們不是學生,而是專業工作者。當我開始以這樣的眼光看待他們,開始調整自己的期待與要求,我發現,當實習心理師感受到被理解、被合理對待時,他們才敢大膽地接案、探索、回應、處理,才有機會真正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師。而這,或許正是「專業督導」最重要的責任:不只是教導,而是陪伴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專業自信。

與「你」同行:成長與陪伴的共舞

從一開始的緊張與不安,到後來慢慢放下焦慮、學會以「實習心理師」的視角來理解,我發現,督導的成長與心理師的成長是同步的。我們都在學習,如何不只是「完成任務」,而是用更成熟、完整的方式去面對專業的挑戰。

在陪伴實習心理師成為心理師的路上,我也更完整地成為我自己。而這一路上,我要感謝我的督生,是你們讓我看見督導工作的價值;感謝我督導中的督導,你的引導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依靠;更感謝我曾經的督導,因為你們的陪伴,我才能走到這裡,繼續陪更多助人者走下去。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