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育軒~成為更好的自己

2024-04-14

成為更好的自己

文/許育軒 臨床心理師


篇1

#心理師的養成、為什麼心理師需要督導

臨床心理師的養成,必須完成論文、一年的臨床實習訓練及格,取得碩士學位後,再經由國家考試高考取得心理師執照,才能執業。

在工作的過程,也需要持續進修,以確保專業知識更新,和提升技術和能力。通常心理師會透過課程演講、研習工作坊、閱讀,或者透過被督導來強化自己的能力。

當我們的治療對象(案主/個案),隨著我們的治療而改變成長,心理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,才能持續協助案主改變。

然而人類的心理機制受到認知、情感、社會環境、文化、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因此即使是相同診斷,不同的個人仍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和支持。

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,也可能產生盲點,或有當下的限制。

督導能夠提供治療師不同的視角、觀點,協助治療師找到盲點,討論出對案主而言是否還有其他聚焦、適合的方式可以使用、和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忽略或可以注意到的地方。有些心理師想學習不同的治療取向時,也會透過被督導的方式來學習。


篇2

#督導工作的重要性


#部分現有機構的不良督導文化-羞辱、霸凌、嘲弄

#被督導的創傷

每位督導的風格、學派、教學理念各不相同,就像求學時代遇到的老師一樣。有些督導會較為直接地點出問題、有些給的引導多、有些教學性質多等。

由於在自費尋找的督導中,大家各自會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督導,因此自然會避開認為不適合的,而每個人的偏好考量各不相同。

有些督導很有理念,例如我現在的督導,正是帶著希望能夠傳承的動機在擔任督導。也有許多在機構擔任督導者很有教學、帶領學生的熱忱,通常在繁忙又高壓的工作下,還必須擠出時間跟心力在進行督導的工作。可想見如果沒有人在做這樣的事,要生產出具有專業知識和品質素養的醫事人員會是多麽的困難。

不論是臨床心理師、諮商心理師、語言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等醫事人員,在機構實習都會有督導帶領,通常學生剛開始實習時,一定會有經常要被督導提醒的事情。醫院/機構是高壓的環境,面對病人時我們不能輕忽大意,因此有時督導嚴厲一些也是很常見的狀況。

然而在排除掉上述狀況外,卻也有些督導、準督導-預計未來即將成為督導者,會經常性用羞辱、貶低、嘲弄、霸凌等方式對待學生,由於在機構和督導的關係通常是上對下的關係,學生通常不敢,也無力發聲,但事後卻有被督導的創傷。

這個現象不只在一處發生,必然有其背後的緣由,而我很幸運地在實習跟工作階段,都有過一些我認為是被好好督導的經驗,因此我想藉由分享,讓更多人得知督導的不同的樣貌和影響。


篇3

#什麼是我心目中好的督導的樣子?

學識上而言,我從被督導的過程中,學習更精準的概念化能力、將治療取向練習得更深入、用更靈活的方式執行治療,也學習了很多技巧或方式應用在治療上。

但對我來說,好的督導經驗,除了能得到好的示範、引導、協助,有不同的視角與視野去看見案主的需要,在學識上可以有豐盛的收穫之外,甚至身為治療師的「體感」上,還可以有很好的矯正性經驗。

不曉得大家是否希望自己的心理師能夠做到以下這些呢:

給案主穩定感

和案主步調一致

看到小孩和家庭、個人的優勢能力

給案主正向支持和陪伴的力量

給案主困難跟需求被認真看待跟接納的感受

協助陪伴案主與家庭找到困難與找到排除困難的方法,小步的往前走

以上這些也是我持續對自己的期待

但是我認為要做到自然且不費力,是需要刻意練習的。

我們並不總能夠保持內在的穩定,有時也會疲倦、身體不適,也會有負向思考,但要照顧到我們的案主,我們需要把自己照顧好,才有多出來的能量協助他人。

但我會將這些列入我對自己的期待,也認為這些很重要,是因為我親身感受到「被督導這樣對待」的時候,是一種被支撐起來的感受、是一種你已經覺得很困難、苛責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時候,還會有人在旁相信你、陪伴你一步一步成長的感覺。正因我也會有我的困難,也正因這些感受對我很重要,所以我相信讓我的案主也有這樣的感受很重要。

然而這些都不是「督導口頭上教我的」,而是「我感受到的」

曾經有一次在被督導完後,有種很想哭的感覺,因為有種我悶著在思考我的困難,但是被認真陪伴、對待、以及接納的感受。真的很感謝有人全神貫注地在協助我解決困難,同時還保持溫暖和相信的態度。

後來想想,來求助的家長們,不也經常是這樣嗎?在求助之前,也許已經試過了許多方式,擔心焦慮了許久,終於踏出第一步來求助,他們也可能找過其他人討論過,但不一定得到幫助,也不一定被認可這個困難,有些家長會說「他們都覺得我想太多了」、「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」、甚至是「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家長、我覺得我很不會教」,除了焦慮、困惑,還有自我批判。

而我當下的困難,就是「我應該怎麼幫助家長和孩子處理這個困難」,我同樣很焦慮,同樣希望有人可以看到我卡住的原因和解法,同樣覺得我處理得不夠好。

我認為當你能夠透過好的督導經驗,不單單只是透過腦袋得到的知識,還能從自我的經驗反思到案主和治療上,一定對於治療的成長是有助益的。

因為你的身體會記住這個感覺。

我們的案主最終會得到幫助,心理師找督導也能得到幫助,我們都看到「問題被討論和處理」,但我認為這個得到幫助的「歷程」也很重要。

督導的過程就像不停地在演練示範一樣,除了「言教」外,也「身教」給你看要怎麼做治療。


篇4

#督導制度跟團體督導制度與規則分享

以下分享多年前在某醫學中心實習的團體督導制度

團體督導的主要角色有:

治療師(由學生輪流擔任)

案主(由學生輪流擔任)

督導(由有經驗、想嘗試擔任督導之心理師擔任)

大督導(由資歷資深的心理師擔任)

反映團體(其他學生或參與團體督導的人員,約3-5人組成)


裡面主要角色要做什麼:

案主:討論自己的真實困擾(決定自己願意在大家面前討論的議題)

治療師:設定本次治療的練習目標(如希望練習的心理治療技巧等)

督導:設定本次督導過程的練習目標(如希望在督導過程可以用什麼方式協助受督者)

大督導:則是作為導師的角色,會再給督導者訓練,針對剛剛督導協助治療師的歷程進行訓練


重要的是,反映團體的規則,其實也是全體參與者的規則⬇️

(1)在治療結束後,反映剛剛看見治療師「做的好」的地方,但不直接對著治療師或案主說話,而是以團體成員討論的方式,用「治療師」、「個案」作為溝通的主詞,討論剛剛自己對於治療歷程的看見和想法。

(2)並以「如果」、「或許」作為評論的方式,例如:如果是我,我可能會怎麼做;或許我會嘗試用什麼方式等。

流程是:先由案主跟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,接著由反映團體根據上述規則給予回饋,再來由治療師跟督導討論剛剛治療的過程與困難,再由督導和大督導討論剛剛的督導過程,最後由案主和治療師回饋收穫,和全體自由討論時間。


我認為這個制度和規則有三個發人省思的地方:

一、「點出他人做得好的地方,練習用正向的視角看到他人的優勢;並用正向的方式表達所看見的問題,提出建設性的建議」

其實良好的企業文化、高階主管或經理人也經常能夠運用這些方式,和團隊溝通、激勵團隊

你會發現透過這些方式所提出的建議,比較容易真的被記得和咀嚼,而且隱含的意涵是尊重跟相信,你們在討論「你已經做到了哪些,而怎樣可以更好」。

我想與之相反的經驗,大家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,充滿情緒、讓人不舒服的回饋方式,往往讓人事後更容易咀嚼的是情緒,而非怎麼調整。

當你持續能放大別人的優點,看到進步的可能,你和對方都能更有信心看到事情往對的方向發展


二、團體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性

在這個方案執行的過程,我認為領導者是很關鍵的角色,當資深的督導們帶頭這樣執行,說明這麼做的用意和理念,這個團體的制度就被建立起來,團體越多成員這麼執行,也會再帶動環境的風氣,建立文化,形成正向的循環。


三、督導仍可以再被督導,增進自己的督導技術

相信很多人本來並不曾想過,原來督導還可以再有一個督導,去討論督導時希望增進的能力和困難。就像通常我們不會去想像已經身為自己的老師,還會去找更資深的老師,來學習當老師的技術一樣。

不過如果你擁有這個視角,那麼無論你身處在哪個工作領域或階段,都會習慣謙遜、不為自己設定天花板,永遠認為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、更往上突破。


我想要表達,其實「好好督導」這件事的意義,並不限於被督導的人,作為督導角色也能因此受益。首先,藉由肯定和建構性的回饋,督導們能以正向的角度看待他人,並運用這種方式來溝通與激勵團隊。這種溝通方式不僅更容易被接受,也隱含著尊重與信任,讓團隊更能夠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。而透過反思的過程,有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督導技能,並找到自我成長的方向。這種謙遜和不斷追求提升的態度,不僅適用於督導工作,也能影響到我們在任何領域的發展。


願我們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不斷進步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